微软XP系统退役被指乃捞钱之举 专家:涉嫌垄断

微软XP系统退役被指乃捞钱之举 专家:涉嫌垄断

原文连接在此: http://www.cnbeta.com/articles/277235.htm

大清早看到这篇文章,实在是件让人呕吐的事情,也许吐吐会更健康?

在我看来,即便是从技术角度上讲,我也要向微软致敬!这些所谓的专家可能从来都没有开发过正经的产品吧?维持十三年的产品周期和技术支持,这是什么概念?!这已经相当惊人了!我不知道其他的软件产品是否也有这么长周期的。以其中某专家推崇的Linux系统而言,各发布版本也没有十三年支持周期的。通常不过5年或者7年,也就是去年,redhat(?suse)把周期提升到十年。相比之下,仍然逊色于微软。

十三年啊,还想怎么样?大部分技术人员的技术生命都没这么长!这已经是极端负责了!软件没法在新系统上用?早干吗去了?

有这个精力去折腾这事,为什么不把精力放在打击盗版上?为什么不去完善法制环境?如果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,软件厂家不会去维护自己产品的升级换代?作为买家而言,难道没有掂量厂家的实力以及产品支持周期等基本的评估项?买个冰箱还要问一下售后支持多少年,买个软件产品就不需要了么?

有什么样的土壤,就会长什么样的草!在一个充斥着盗版、免费的垃圾环境中,你特么还想要求什么?吃屎去吧!

使用fail2ban防止恶意ssh登陆

使用fail2ban防止恶意ssh登陆

最近检查了一下系统的流量等情况,发现有人尝试以root身份登陆系统,简单粗暴地尝试各种密码,实在是很没品的事。对付这种无聊人无聊事最好的办法就是安装fail2ban,让他们醒悟吧。

fail2ban的原理简而言之就是:扫描log文件,发现有告警就记录。当告警超过一定的阀值,例如失败了6次,就调用iptables,将对应的IP地址屏蔽一段时间(缺省为600秒)。因此首先要确保iptables已经安装了,否则仅仅靠fail2ban是没有任何作用的。

在Ubuntu 10.04环境安装fail2ban是件轻松愉快的事,运行以下命令即可:

sudo apt-get install fail2ban

安装后,fail2ban默认会随系统启动而启动。

由于ssh默认最大尝试数为6,我们希望改成3, 因此需要修改/etc/fail2ban/jail.conf文件。找到ssh段落简单修改即可:

[ssh]
...
maxretry = 3

然后重启fail2ban使新配置生效:

sudo service fail2ban restart

可以检查/var/log/fail2ban.log文件了解各种过滤情况。

惜别Evernote

惜别Evernote

从10年开始使用Evernote,感觉一直挺好,记点小笔记、todo list之类的东西很方便。虽然后来涌现了各种各样的笔记类产品,对比之下还是坚持使用evernote,并且以为会一直用下去。

最近升级了5.2版本后,各种不爽。比如,每次启动时都需要重新输入账户和密码。从现象判断看,evernote显然默认为中国区的用户都是使用国内的帐号登录,而我实际上还是以前的国际帐号,导致登录或者同步失败。上evernote的网站上想反馈一下意见,不幸又看到不支持简体中文帮助(但是支持繁体中文帮助),心里不爽。

加上目前大部分时间需要工作在linux平台,而evernote死活不推出官方的linux版本,使用网页版本的话,又不如直接使用OneDrive中的OneNote来得方便,心里又是不爽。

乘着周末的时间,干脆把所有的笔记都拷贝到OneNote。最后,终于卸载了Evernote。

其实对比OneDrive,我更喜欢Google Docs。不过天朝的事,大家都懂的,就不多说了。

简单使用tcpdump抓包

简单使用tcpdump抓包

通常我们使用wireshark抓包并分析,在某些情况下(例如server环境)无法启动图形环境,此时可以使用命令行tcpdump工具抓包,并保存到相应的文件,最后可以用wireshark打开并分析。

使用命令很简单,例如下面的命令是抓取与demo.com:5060之间的UDP包:

tcpdump udp port 5060 and host demo.com -w result.cap -s0

其中,”-s0″是指不需要限制包大小。默认情况下,tcpdump会限制抓包大小,丢失包的内容。

37signals的两个重大改变

37signals的两个重大改变

37signals是Ruby界赫赫有名的公司,而我对她的了解来自于该公司创始人两本非常著名的书:getting real和rework。可以说,我实际上就是看完这两本书后,才决定走上创业道路的。

而今天该公司做出了两个重要的决定:(1)砍掉其他产品,只保留一个产品BaseCamp。(2)公司名也修改为BaseCamp,一切围绕BaseCamp。

这是让人非常吃惊的决定,同时也让人由衷地敬佩。保持对产品的专注,做一家小而美的公司,这也是我对自己、对公司的愿望。

Debian 7与PyCharm3.1

Debian 7与PyCharm3.1

PyCharm无疑是相当杰出的Python IDE(而且提供免费的社区版本),可以运行在Debian7系统中。安装、运行都非常简单,下面简要说明步骤。需要说明的是,全部采用root用户进行操作。

step1:下载PyCharm

目前最新的版本是V3.1,直接从官网下载即可:

cd /opt
wget http://download-ln.jetbrains.com/python/pycharm-community-3.1.tar.gz

step2: 解压缩PyCharm

tar -xzf pycharm-community-3.1.tar.gz

step3: 创建软链接

ln -s /opt/pycharm-community-3.1/bin/pycharm.sh /usr/bin/pycharm

完成上述命令后,在console中直接输入pycharm即可启动。当然,也可以创建图形快捷方式: 右键点击“kickoff应用程序启动器”,选择“编辑应用程序”,选择一个菜单栏(例如“开发”)创建新的菜单项,指向pycharm即可。

2014-03-12 更新:

Kubuntu系统默认没有安装jdk,因此无法运行pycharm,需要先使用以下命令安装jdk:

sudo apt-get install default-jdk
mercurial: no username supplied (see “hg help config”)

mercurial: no username supplied (see “hg help config”)

在Ubuntu中使用mercurial命令行提交修改(hg commit)时,出现上述错误提示。出问题的原因大约是当前linux用户与mercurial中的用户不一致。修改方式比较简单:

修改本地库.hg/hgrc文件,根据实际用户信息加入以下配置即可:

[ui]
username=yxh <yxh@myvoipapp.com>
editor=vim

上述示例中,同时指定默认的编辑器采用vim。

House居然结束了

House居然结束了

今天切换版本管理库,不知道是网络的原因还是别的什么原因,很慢很慢。于是打开了pptv,搜出house边等边看。

一看之下才惊讶地发现,居然已经是最后一季。八年了,终于结束了。这种感觉真让人恍惚。

Mercurial的分支操作

Mercurial的分支操作

subversion是个很不错的集中式版本管理工具,我们一直在使用。可是缺乏分支功能的确也感觉十分不方便,尤其是我们的版本区分LTS、Stable以及Dev等各种情况时尤其如此。

Git据说是个很不错的分布式管理工具,不过感觉和svn差别太大,十分不适应。因此选择了mercurial,各项操作类似于svn,同时也具备brach等分布式版本管理的特点。

在mercurial中使用branch开发非常方便,下面是几条简单的命令:

$hg branch mss_lts <--创建mss_lts分支
$hg commit
$hg push --new-branch  <-- 提交新branch到库中
$hg branches <-- 查看分支
$hg update default <-- 切换回主分支
$hg merge mss_lts <--将mss_lts分支的修改merge回主分支
CentOS6.4安装eclipse-cdt的问题

CentOS6.4安装eclipse-cdt的问题

在CentOS6环境,可以直接通过”yum install”来安装eclipse以及eclipse-cdt等开发工具。

安装完成后,创建新工程时,只看到创建普通工程,看不到与CDT相关的工程。实际上,如果安装了其他plugin,同样也无显示。

在CentOS的论坛上检索了一下,解决方法也简单。就是必须以root身份运行以下命令即可:

eclipse -initializ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