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rowsed by
Category: 香港见闻

记录与香港有关的所见所想,有好有坏。

办理身份证(年满11岁换证)

办理身份证(年满11岁换证)

苗年满 11 岁了,按照香港政府的规定,需要在 30 天之内重新换领身份证。可以在香港政府网站上预约 30 天之内的日期,建议尽快预约,现在几乎天天都是爆满。

从深圳湾口岸出发,有两个入境事务办事处比较合适:(1)屯门入境事务办事处;以及(2)元朗入境事务办事处。屯门的办事处是新增的办事处,估计各方面设施会比较方便、齐全。不过我对天水围、元朗附近熟悉一些,因此选择元朗办事处。

以前元朗的入境办事处是单独在一个商厦里,后来搬到了元朗政府合署 1 楼。这个楼地面一层是一个菜市场,政府办事处的入口是旁边一个侧门(很容易被忽视掉)。但整个合署大楼还是比较显眼,外立面是淡蓝色、淡黄色的组合,如下图所示:

元朗政府合署大楼
元朗政府合署大楼

推荐路线:深圳湾坐 B2P 到第 2 站(天水围警署),然后坐轻轨 761P 至“康乐路”站;下车后在左侧( 761P行进方向)即可看到合署大楼,走过去大概也就 50 米左右。

761P 相对比较慢,因此也可以从深圳湾坐 B2P 到第 1 站转坐地铁,至“朗屏”站,B1 口出,往“寿富街”方向走大约 500 米也可以到合署大楼。

进入办事处后,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:

(1)儿童必须到场;

(2)现场有很长的排队,但这是办理旅行证件或者现场拿筹的队伍。如果已经预约了,凭预约单在 1 号窗口直接拿号,等着叫号即可。

(3)等候区是紫色区域,目前是在办证大厅的最里面。

(4)无需提前照相。工作人员在办理的时候会直接拍照、录指纹。

(5)携带证件包括:(a)原身份证;这个会被收走,然后工作人员现场会派发一个临时身份证(上面有取证柜台号);(b)出生纸;(c)大人的港澳通行证以及当天的过关小票。

(6)现场会问香港的地址,直接用出生纸上的地址即可。

(7)无需任何费用。

大约 1 周时间可以取证件,凭临时身份证和大人的港澳通行证取证,无需再预约,取证时也无需再排队拿号,直接到相应柜台办理即可。

返校了!

返校了!

今天早晨送苗通关,返回学校上课,心情非常激动!

疫情几年以来,所有的安排都脱轨了。苗被迫在家里上网课,无论是社交、思想、学习都多多少少有很大的影响。期间曾尝试转回深圳,不过公立小学严格限制片区,人满为患。最初觉得疫情应该很快就要结束了,没想到后来一年又一年……

如果再不通关,就要考虑将苗转回深圳读中学,这让我非常担忧。毕竟她小学都是按照香港的体系学习,返回深圳学习需要重新适应。另外,深圳的初中太卷了,家中老大在深圳上初中,个中滋味实在酸爽,学生和家长各方面都很焦虑。

还好今天总算通关了,方方面面又将回到正常的轨道,有点拨云见日的感觉。

希望以后一切安好!

怀孕?

怀孕?

上午过深圳湾海关去香港,带苗回学校学习乐器。在香港海关处见到一个让人很不愉快的场景。

在人工过关检验处,一位中年男性海关人员,在检查每一位女性的证件时,无论多大年龄(从小姑娘到中老年大妈),都亮出一个小纸片,上面写着“怀孕?”。相关女士回答后,这厮用粤语似乎说了些什么(听不太清楚,只是猜测),每位女士过去后似乎都一脸不快。如果被检查的是男士(或者男生),这厮也巴拉巴拉地(不知道在问什么),态度非常不友善,把通行证摔得啪啪响,甚至把一位男孩的通行证摔得掉在地上!

香港海关某些工作人员的粗鄙、无理,已经到一个新的下限了。

坦率地说,我对香港公共服务部门印象总体上很好,例如各事务处, 大部分工作人员都很专业,态度也很温和。而香港海关是我最讨厌的地方(没有之一),经常会遇到一些明目张胆地挖苦、讽刺、甚至大声辱骂大陆人的工作人员,态度倨傲, 永远都是一张臭脸。

办理回乡证(儿童篇)

办理回乡证(儿童篇)

俗称“回乡证”,实际名称是“港澳居民往来内地通行证”,在香港的中国旅行社办理。这个有点奇怪啊,大概是内地公安不能在香港处理这类事务,可能就委托旅行社接收各类材料,统一寄回大陆办理。

流程也比较简单,以前办理过,记忆有些模糊,乘这次换证的机会再重新记录一下。

预约

直接在香港中国旅行社的网站上登记预约,请点击此处。注意,要在下拉框最底下才能找到预约项,如下图所示。我当时找了半天,才找到这个入口,确实隐藏得很深。

预约回乡证
预约回乡证

前面的一些项包括下载必要的申请文件(也就是申请表)。

预约时登记原回乡证号码即可,注意,号码包括证件上的“换证次数”项。然后就是选择办理的地点,一般从深圳湾过去的话,就选择屯门的办理点即可。

材料

(1)申请表。在预约的网站中可以下载,自行填好,必须是黑色墨水笔填写!

(2)照片,要求有数码回执号码,建议直接到现场照。现场自助照相很方便,实际上是有人辅助和收费的,港币50门。

(3)大人的内地身份证,验原件,收复印件。

(4)小童的出生纸、回乡证、回港证,验原件,收复印件。

费用

港币260门,办理完成后,会有一张回执。凭(1)回执和(2)原回乡证,大约两周后自助在办理点机器上取新证即可。

路程

从深圳湾坐B3X到终点站“屯门市中心”,下车后沿着车头方向,上天桥到屯门市中心(商场),左转到屯门市场(也是一个商场),再到“杯渡”轻轨站,高架桥下面就是。

注意不要太早到,拿筹时间只允许提前30分钟,比如预约是10:40,那只能在10:10后拿筹,早到也拿不到筹。整个过程轻松愉快,大约半小时可全部办理完。

办理(香港)护照和身份证

办理(香港)护照和身份证

今天(2018-06-29)带苗去香港沙田事务处申请办理护照。记录一下,有些地方需要注意,方便以后办理这些证件。

过程与“办理回港证”基本一致。首次办理护照时,需要同时办理身份证,因此实际上是办理两个证件。需要的资料和复印件如下:

(1)大人的港澳通行证,以及过关时打印的小标签。需要在现场复印,将通行证和小标签复印在同一张纸上(复印费2港币)。

(2)小孩的出生纸原件及复印件(可在家复印好,也可交2港币现场复印)。

(3)小孩的回港证、回乡证以及学籍表,无需复印。

(4)现场填两张表(其中一张表在网上预约时可以下载,没下载也没关系,拿号时会给),现场有模版,照着填即可。需要注意的是“十一歲以下人士的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申請書”这张表,里面主要填大人的信息,如果没有香港住址,可以填深圳地址;无香港身份证可以填通行证,父母双方的英文全名与小孩出生纸上的要一致(我当时填的是中文名的汉语拼音)。另外,中文要用繁体!

(5)两张小孩的白底照片。可以在大陆拍照好,基本上按照内地大一寸大头贴的标准,坐姿端庄,露额头、露耳朵、无眼镜、无头饰等就可以了,和大陆的证件照标准相差无几。现场也提供自助照相。

(6)小孩必须亲自到场。

(7)费用是185港币,最好带好零钱。

这次再次证明推延症害死人,办事要乘早。上周网上预约的时候,赫然发现一直到7月底各事务处都几乎全满额,像上次一样发现沙田事务处只在今天有点名额。除了路途比较遥远,办理过程总体上是轻松愉快的。由于我不懂粤语,因此心理上总是比较紧张,实际上完全不用担心。事务处工作人员都非常和蔼,从来没有遇到给白眼的情况,专业的服务态度值得我们学习。

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天遇到的办事员李姑娘(?李小姐,抱歉我不知道香港的准确称呼,我看到位置上的名称是“李xx”)。李姑娘能说流利的普通话,态度温柔、细心,指导我填表时没有丝毫的不耐烦,一直非常耐心,对待孩子也是轻声慢语,当然人也漂亮,实在是如沐春风!如果能遇到像李姑娘这样的办事员,我愿意每次都跋山涉水地去沙田事务处!

最后,事务处人确实很多,有些人也是莫名其妙,对大陆人未必友善(大家都懂的),请务必照顾好孩子,其他无关紧要!

2018-07-09 更新: 拿到回执过一天,就可以预约拿证的时间。一定要预约拿证!回执单上有预约网址。需要注意的是,回执单的申请编号中间没有横线,而网上预约填编号时有横线,直接输入即可,程序会自动进行横线分割。

2018-07-23 更新: 领证件时不需要小孩在场,只需要带上回执单、大人的通行证、过关的小票即可,所有材料无需复印。

香港人歧视大陆人吗?

香港人歧视大陆人吗?

经常有些朋友问及此事,我就说一件事:

深圳湾口岸进出香港,大陆这边的自助通关通道是统一的,大陆人和香港人都走同样的通道。在香港那边,香港人单独的通道,大陆人走e通道,经常出现一长串的香港通道空闲,而一长串的大陆人在两、三个e通道前排队。我原来以为是技术原因导致通道不同,后来发现其实不是。

口岸关口是一个地区的脸面吧,如果连这点脸面都不顾及,其他就可想而知。政府尚且如此,民间可想而知。所以,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明显就是:

(大部分)香港人对大陆人的歧视从进门一刻开始,到离开的最后一刻结束。

去高德根幼稚园

去高德根幼稚园

苗的幼稚园和高德根幼稚园有个联合活动,要求早上就到高幼稚园集合。以前从来没去过屯门的幼稚园,感觉有些慌乱。按照惯例,为了避免带着苗在屯门茫然四顾,我又开始踩点。

先是看了网上攻略,一般推荐过深圳湾后坐B3X到屯门市中心,然后转轻轨至“友爱站”或者“安定站”,步行至友爱邨爱明楼即可。开始我也是采纳这个攻略去的,基本没问题。在轻轨站有个维护秩序的大婶主动给我指路(给大婶点个赞,香港还是有很多高素质的人,尤其是年龄偏大的都很不错),原来轻轨只要坐一站即可。最后在友爱邨里转了老半天才找到爱明楼。

但是这条线路如果时间要求比较紧张的话,就有问题:(1)B3X次数不多,等候时间比较长。(2)屯门地区在维护公路,有些路段比较拥堵。

在友爱邨转了转,发现高德根幼稚园就在屯门公园的边上。穿过屯门公园,就是屯门地铁站!经过回程的测试,推荐以下线路其实又快又好:

(1)过深圳湾关口,坐B2P到天水围地铁站。

(2)坐地铁两站,直接到屯门站(也是终点站)。

(3)屯门站B出口,即是屯门公园。

(4)穿过屯门公园,斜对角就是高德根幼稚园。

在友爱邨里闲逛的时候,在一个楼梯上发现一大坨SHI,很大很黄很恶心,被清洁工用警告牌围着,不知道是大陆人留下的,还是港人留下的。

大河不仅仅是大河

大河不仅仅是大河

台湾作家龙应台在香港大学做了个演讲『一首歌,一个时代』,主题大意是一首歌反映一个时代以及对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。让人意外的是,在一个互动环节中,现场观众竟然合唱了一小段『我的祖国』(完整视频请点击这里)。

看了视频,非常感动也非常意外。没想到香港现在还有很多人有家国情怀,尤其是港大居然还有这么多年青人会唱这首歌。此举完全刷新了我对香港的认识,看来也不是都仇视大陆。坦率地说,看到现场合唱的时候,我感动得热泪盈眶。

这是件很让人感动的事,然而让人意外的是龙女士事后的回应『大河就是大河』(请点击此处了解全文)。在这篇文章中,龙女士充满了谎言和肆意的扭曲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:

听众合唱了好几首歌,台湾人用国语合唱《绿岛小夜曲》,香港人用粤语合唱《友谊之光》

要没听错的话,实际上只是龙女士播放了视频而已,现场观众并没有合唱,至少在视频里没听出来、没看出来。这个只能现场观众来指正,我个人认为龙女士疑似撒谎。

…第一个念头就是,这是一首“红歌”,…需要勇气…可是这首歌我没听过

同样疑似撒谎。第一个念头想到这是首红歌,还好意思说“没听过”?龙女士技巧性地打断了合唱,因为要不然的话,后面就会有『这是美丽/英雄/强大的祖国,是我生长的地方』。这不仅仅是描述风景的歌曲,这是家国情怀的歌曲。在中国的土地上演唱这首歌,是件很自然的事,不需要额外的勇气。

…这一半陆人一半港人的场内,各自都有自己坚持的信念和立场…

这是不是可以说龙女士在刻意地暗示、营造陆港对立的氛围?平时就最痛恨这种人,故意放大区别、扭曲观点,人为制造对立。人生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!

…不管在本地政治正确不正确…于是我当场邀请大家一起合唱……我于是让大家合唱的时间拉长一点……

香港师生唱『我的祖国』是完全正确的,有什么可质疑的?

如果不是我眼瞎的话,现场完全是自发合唱的,并不是龙女士邀请大家一起唱。而且正如前面提到的,龙女士技巧性地打断了合唱。这个言论让我觉得龙女士实在很不堪。当时她站在台上内心应该有挫败感和无力感吧?以至于事后慌忙地用这些谎言来掩盖。

…旋律的优美有一种感染力,一会儿就唱开了…

旋律当然优美。世界上优美的旋律还有很多,而引起现场大合唱的,不仅仅是旋律,更是家国情怀。我相信正是这种情怀,让龙女士恐慌了。

……《绿岛小夜曲》,一首包装在爱情里的政治抗议歌……大河就是大河,稻浪就是稻浪罢了

这种奇葩逻辑实在是让人无法理解。视频中龙女士承认『绿岛』作者亲属已经说这只是爱情歌曲,龙女士非要硬掰。绿岛一定不是绿岛,就算作者亲属出来说也不是,而对一首明显家国情怀的歌曲,评价却是『大河就是大河』?还『罢了』?

也许龙女士真没听过『我的祖国』,不过不要紧,现在去听一听或者看一看歌词也不晚。有一点是明确的,龙女士如果一直带着这种畸形的思维,那她永远无法理解家国情怀,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会热泪盈眶。在我们心里:

大河不仅仅是大河,稻浪绝不仅仅是稻浪

谁在丑怪?!

谁在丑怪?!

上周五台风天,香港幼稚园停课,本来安排好给苗换被褥只好推迟,今天下午赶去幼稚园换被褥。因为过关人多,通常我都不带苗一起走,放学后她自己坐校车到关口走学童通道过关,然后我再去接她,这次苗非常希望我能带她一起坐巴士回家,昨天叮嘱了很多次,让我带上她非常喜欢的一个玩具小手机,因此换完被褥,请老师把苗带出来和我一起走。

路上苗非常开心,拿着玩具手机假装打电话,边走边玩。我们去超市买了瓶饮料,顺便也买了瓶洗衣液(仅此而已,没有买其他东西,包括奶粉),朝巴士站走去。天气很晴朗,一切都很美好。

这时一位香港朋友从后面拍了一下我的肩膀,我回头看见一位中年男士,水电工人(建筑工人?)打扮,对我说了一通粤语,并且指了苗几下。老实说我完全没听懂他的意思,难道苗有什么不得体的地方吗?我非常困惑地看了看苗:因为是周一,苗穿的是学校的礼服,正规而整洁;苗正在假装打手机,声音并不喧嚣,我站在身边也听不太清她的声音。

于是我开始全方位自省:“是哪儿不对吗?…… ”这时已经走到前面去的那位香港朋友回头对我们说了句话,我听明白了:“丑怪,丑怪”。

因为给苗换被褥的关系,也算偶有往来深港两地之间,已经习惯了面对各种不耐烦。但是被人无端当面叫“丑怪”还是第一次,感觉非常错愕和震惊,回想起来也时不时觉得愤怒。

我写下这次经历时,为苗将来的生长环境感到忧心。更让我倍感压抑的是,香港近些年来的氛围越来越差,完全看不到有什么改善的希望。